2008-12-24 11:45
台明將 留在台灣拼到死 林肇睢 推動攜手護山林

岳中興、林靖晏專訪
許多政客滿嘴的「愛台灣」,他們哪裡是愛什麼台灣?只是愛台灣的選票和鈔票哪!什麼「海角七億」?什麼「日本七點二億」多多益善了!部份企業家也好不到哪裡去,不是行賄圖利,要不然就是「債留台灣」!真正想為台灣打拼的又有幾人?
1980年代,中國大陸挾大批「廉價勞工」之勢,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台灣也開始出現傳統產業外移的現象。「台明將」林肇睢總經理多次考察後發現:如果單純只考慮土地與人力成本因素,企業將陷入不斷遷廠而無法永續經營的惡性循環,不但無法培養卓越的研發能力,更無心擬定長遠規劃或進行成長性策略。林肇睢痛下決定-「根留台灣」。
林肇睢認為,即使是先進國家,其實都還是存在著升級後的傳統產業。突破產業外移迷思的「台明將」,開始推動「玻璃產業群聚」來打造根留台灣的環境,進而布局全球。「十年前,台灣產業流行一句話:留在台灣就是等死,搬到大陸是去送死。」而留在台灣的林肇睢說:「我們就是選擇留在台灣拼到死!」而留在台灣拼到死,就得找到生存契機!
那時,台灣中部地區的玻璃業者高達五百多家,玻璃原料的最主要供應商-台灣玻璃公司在台中也設有生產基地,玻璃相關產業擁有原料、零組件充足以及技術成熟的優勢。林肇睢表示:「如果每個個別廠商都汲汲於獨自擴大產能來接單,一但整體產能過剩,勢必造成設備閒置、營運成本增加和資金積壓的風險,這樣反而降低競爭力。」因此,他放棄擴大「台明將」生產規模的思維,改採「群聚策略、集體作戰」來增加產業競爭力。
2005年林肇睢匯聚了十五家同業一同到彰濱工業區設廠,組成實力堅強的玻璃家具產業團隊。因此促成的彰濱玻璃產業群聚效應,終於讓上游大廠「台灣玻璃」公司赴大陸十五年後重新返台投資。
2006年5月,迎著海邊的烈日與風沙,「台灣玻璃館」在彰濱工業區裡亮麗登場。六十六家玻璃廠商搬來最好的產品進駐,繽紛亮眼,處處驚喜。
2007年,「台灣玻璃館」與故宮並列,成為新聞局推薦給海外最具有商機的產覽館之一。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懂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哲理,林總經理經常行車於蜿蜒的台灣山間林道,遠山青翠依舊,但淺山林區林相確已被檳榔、果樹、蔬菜佔據。林肇睢說:「台灣山林的生命力正受到威脅。」當台明將領軍的台灣玻璃產業群聚已逐漸落實並進軍中東杜拜等新興市場而繳出漂亮成績時,林肇睢另一個「退耕還林-攜手護山林」的大夢也正在積極進行。

為了集眾人之力、聚眾人之智,還給台灣一個美麗的山水,林肇睢成立了「將林教育基金會」。近年來陸陸續續在南投縣國姓鄉收購、租用近60公頃被過度開發的山地,以綠建築概念及生態工法進行土地復健、山林生態的保育;並根據不同的地形、氣候、季節種植適合的原生種植物,進而種植誘鳥植物、蝴蝶蜜源植物、規劃生態池等,讓動植物有個豐富多元的生存空間,使山林回歸自然。

身為企業經營者,林肇睢感謝這塊土地的栽培,行有餘力之下,積極回饋社會。除大量涉獵保育知識外,亦多方請益,甚至廣發英雄帖,邀請專家學者及有心之士共襄盛舉。在林肇睢的呼籲下,著名生態老師盧耀欽經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山上勘查與紀錄,荒野保護學會議提供相關建議與協助。

林肇睢最近偕同基金會成員拜訪以復育台灣原生種植物聞名的黃慶賢,實地了解他守護山林20年的心路歷程與豐富成果。黃慶賢表示:「就是單純的愛這塊土地,希望植物可以放心地在這裡生長。」林肇睢說:「聽到每一棵樹被保護、復育下來的故事,真是獲益良多。」
林肇睢說他的一生都在為了圓夢而努力。雖然推動玻璃產業群聚與攜手護山林,都曾遭受到質疑,但最終是得到太太及公司員工的支持。他說:「就是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有一天,當夢想成真,你會得到欣悅;即使夢想沒有落實,至少你會無怨無悔,因為你盡力了。」
發表時間: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