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宮字姓戲傳承200年 今開演

傳承200年的台中市萬和宮字姓戲,今天正式開演。擔綱演出的苗栗金興社歌劇團長徐芳彬說,字姓戲雖然是演給媽祖看,也很歡迎鄉親觀賞。

萬和宮字姓戲,為目前全國僅有,民國100年11月1日,台中市政府公告登錄為台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每年字姓戲,援例於農曆3月19日起,依序由漳州府、廣東府(即潮州、惠州、嘉應州)、泉州府及汀州府等四府先行演出熱身。

今天、農曆3月26日正式開演,由張姓宗親打頭陣。演出前,張姓宗親先在萬和宮正殿,舉行三獻禮,恭祝媽祖聖誕。

字姓戲每天下午3至5點及晚間7至9點各演一場歌仔戲。下午開演前,先進行扮仙儀式,演員扮演仙道人物祝壽、獻福,具有祈神、謝神之意。

今年字姓戲,經過招標,仍由民國50年登錄、創立的金興社歌劇團擔綱演出,為期大約75天。

61年次的現任團長徐芳彬,為第三代掌門,民國111年接下團務,肩負承先啟後的重任。他說,金興社與萬和宮結緣五、六十年,很感恩媽祖庇護;在萬和宮演出,都抱著回饋的心情,全力以赴。他提到接任以來,陸續將戲服、音響、舞台布景、燈光等硬體設施更新,適度汰換團員,注入新血,避免每年都是一些老面孔。

他強調,依照典故,字姓戲雖然是演給媽祖看,但演出的戲碼,都會認真考慮,儘量符合觀眾喜好,譬如說,下午演出的戲碼,以正本典籍為主,如隋唐演義、風神榜、大唐英雄傳等;晚間則選擇較現代的戲碼,甚至穿插流行歌曲、民初戲、及包公傳、施公傳及台灣民間故事改編,而且演出儘量緊奏,不能拖棚。徐芳彬希望這些改變,能夠讓媽祖婆及觀眾耳目一新,進而招徠更多鄉親到場觀賞。

萬和宮「字姓戲」的由來

傳承200年、全國僅有的萬和宮字姓戲,已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值得發揚光大。

字姓戲是演給媽祖看的。萬和宫字姓戲的起源,有段傳奇。相傳,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萬和宮「老二媽」與一般媽祖廟一樣到信仰圈出巡遶境。當年的農曆三月廿日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至南屯時,「老二媽」例行接駕,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

遶境完畢,「老二媽」神轎返回萬和宮,信眾要將神輿抬進廟內時,竟然重如萬鈞,無法入廟,眾信徒不知所措,各字姓代表祈求媽祖指點,擲筊得知,以演戲酬神代替遶境,字姓代表應允,每年自農曆三月廿一日起,由四府及各字姓舉行三獻禮,並演梨園戲,請媽祖觀賞,始獲首肯,神轎才順利入廟。

南屯子民信守對媽祖重諾,隔年、即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由捐地募資興建萬和宮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及林等12姓氏,依序演戲酬神,此為字姓戲肇始。

每年從農曆3月21日起先由漳州府、廣東府(即潮州、惠州、嘉應州)、泉州府及汀州府等四府開演熱身。26日字姓戲正式登場,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迄今歷代不斷,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由於南屯信眾增加,其他姓組織加入,目前已增至28字姓。